学术会议征集文章时用到的术语,你都清楚吗?
一、征文阶段 01. 征文通知 call for papers 学术会议召开前,主办单位要求参会者提交论文全文或者摘要而公开发布的,载有论文撰写要求、截止日期等信息的文件。征文通知通常包括会议名称、主办单位、会议日期地点、主题要求、格式、提交方式和相关联系方式等。 02. 会议论文集conference proceedings 对特邀报告人的论文或其他高质量的学术会议论文进行编辑而形成的重要学术会议文件,一般按形式分为论文全集和论文摘要集。 03. 邀请论文invited paper 学术会议邀请知名科学家、专家、学者、科技撰稿人撰写的论文,邀请论文可免审稿流程。 二、提交审稿阶段 01. 提交流程submission process/submission procedures 学术会议对论文提交的过程要求。 02. 审稿流程/审稿过程/审稿进度review process 投稿会议论文或者期刊论文后,要经过同行评审过程,通常由三位评审专家进行审阅,最终由主编决定是否录用。 03. 审稿意见/评审意见review comment 审稿过程中评审专家给出的意见。 04. 同行评议/同行评审peer review 作者投稿后,由期刊或者会议的编委会邀请具有专业知识的专家学者,对论文的结构及内容进行评议,并给出审稿意见。主编根据评议的结果决定是否录用和发表。 05. 审稿人reviewer 为会议论文或者期刊论文审阅待发表的学术论文并给出修改意见的专家或学者。 06. 接收acceptance 一种论文状态,通常指论文被录用。 07. 小修/大修minor revision/major revision 一种论文状态,通常指论文需要经过修改才能被录用。 08. 拒稿rejection 一种论文状态,通常指论文被退稿。 09. 全文/摘要full paper/abstract 全文是完整的论文,摘要通常是论文的一段简述。 10. 论文终稿final paper 论文经过修改后能够发表的版本。 11. 可影印的论文camera-ready copy 论文内容已确认无需修改,而且为已经排好版的最终版本。 三、作者类型 01. 作者 author 第一作者,论文工作的主要完成人,科研项目的主要承担者。 02. 共同作者/联合作者co-author 共同第一作者,对论文的贡献同等重要,缺一不可;或者一人取得研究进展后由另一人继续完成研究;或者研究项目重大,由几个人分几部分共同完成。一般国内期刊第一作者只认可一人,国外期刊如SCI英文期刊,可以有多个第一作者。 03. 通讯作者corresponding author 通常为导师、研究决策者或主要组织者,是课题的总负责人,负责课题的经费、设计、文章的把关。 以上就是相关知识分享了,如果需要了解更多的相关内容,可以进入易智学术网站内搜索关键词或联系站内小编。
2023-07-18 15:16
查看详情
什么样的学术报告能提神?
学术报告是学术圈自由交流的重要方式,学术会议的集中报告和定向邀请的学术报告还是有很多区别,效果差别也非常大。 如今各个学科领域的学术会议规模越来越大,不仅可以看到退休后仍然活跃在学术领域的老先生们,更多的年轻人争先恐后的加入学术后备队伍,看看如今的学术会议,硕士生和博士生,青年教师和助理研究员参加会议的人越来越多。做个大会邀请报告是多数研究人员的荣幸,实际情况是参会人多,大咖们也多,多数情况下只能开辟分会场,各个分组报告同时进行。 但观察各个领域的学术会议报告,似乎都有一些相似的特征。 参会第一天人员很多,然后参会人员逐渐减少,主办单位不得不拿一些大会报告来压轴。 很多学术报告乏味无力,听者昏昏欲睡。 熟悉的人扎推畅谈,一些新人不知所措。 再次给一些“牛人”打招呼并提及上次在某地方会议见过,“牛人”很“健忘”。 学术报告不能控制好时间,没有时间提问,或者听众没听明白演讲者讲的啥内容,没人提问。 那么,如何提高会议学术交流的效果呢? 演讲者要讲清楚方法论,讲清楚问题研究背景,不必过度讲解细节; 学术报告不是组会报告,公式推导等可以忽略; 多做一些动画,排版清晰,减少文字表述; 确保趣味性,科学性,知识面宽,让来自不同领域的人都有不同程度收获; 学术报告要有启发性,要告诉听众这个领域还有那些开放问题值得进一步探索; 提前做好演练,要留3-5分钟给听众提问,不能超时。 争取和听众互动。 好的报告可以给听众留下深刻的印象,也可以给听众启发。枯燥乏味的报告只能导致听众的流失。
2023-07-11 17:13
查看详情
更高效地参与学术会议的几个小技巧,物有所值~
在参与会议的过程中,面对演示文稿、汇报、讨论、分享和交流,怎么样能更快更好地了解学术成果,学习到别人的心得呢?小编给大家搜罗了一份更高效地参与学术会议的技巧清单,以帮助大家在下一次会议上获得更好的体验。 一、会议之前:提前规划 01.确定要参加的报告 事前查看会议日程和摘要,这样就可以更有策略地参会,特别是当时间有限的时候。 02.预先计划社交时间 利用机会与平时很难见到的同道们一起交流学习。现在一般的会议都会设置午餐和晚宴环节,很多人都会选择和认识的人一起用餐。但是利用这一宝贵的机会,多和专家学者们进行交流也许是不错的选择。 03.向你的 PI 咨询方向(如果是研究生或博士等)并请其向同事们介绍你 由自己主动发起对话可能令人生畏, 特别是在从事研究工作的最初几年,而你的 PI 可能对将来谁和你的工作和事业关系最大有清晰的了解,可以由他来帮忙介绍。 04.携带会议日程 不管是愿意把日程存在手机上,还是打印在纸上,关键是随身要带着会议日程,尤其是有很多分会场的大型会议,这样就不会在会议结束时发现错过了一直期待的某个报告或发言。 二、在会议期间: 建立人际网络与学习 05.向别人介绍自己 参加会议最有价值的方面是,它是创建新专业关系的一次机会。让自己处于已经认识并感觉轻松的人一起很容易,但应有意去寻找一些与其他人会见的机会。如果你正参加会议, 不认识坐在旁边的人, 可以简单地介绍自己。或者如果你在排队的时候发现旁边的人还没遇到过,可以开始简短的对话。很简单的对话没准有很大的成效。 06.询问其他人的工作 (互相介绍后)开始交谈最好的方法之一来是发问。人们都喜欢谈论他们的工作,因此就问工作相关的问题。如果你读过和你谈话那人的报告,问问报告内容相关的问题。还有,不要在谈话中试图强行把你的工作对应上去——你的工作有可能自然地会提到。 07.做好笔记 经过漫长一天的会议和社交, 很容易忘记谁说了什么。整个一天都要做好笔记,在会谈期间、在和人谈话之后,这样以后就可以参考这些笔记。记笔记还可以让你很长的几天后仍然保持对某些问题的注意。 当然现在除了笔记之外还可以选择录音,或者有直播的会议也可以选择回看视频。 08.与他人交换联系方式 当发现你和某人的工作有关系,或某人与你自己的工作有关系,一定要得到他们的联系信息并把自己的联系方式告诉对方。 三、会议之后: 针对会议内容开始行动 09.处理信息 这么短的时间内集中了这么多内容,要给自己一些时间来处理所有信息。返回去查看听过的谈话、遇到的人们有关的笔记。确定是否有任何可以采取的重要行动,如果有,回家之后开始付诸实施。 10.跟踪新关系 别忘了与这次会议上遇见过的人保持联系。 出席会议要很多时间和精力,大多数的小伙伴已经花费了不少。但是,如果计划和事后工作做得对,会议对后续的工作会很有帮助。这当然需要有的放矢,在会前确定参加会议想要获取什么,然后着手把它从头到尾做好。如果这样做了,就会发现得到的关系、信息和机会让你花费的时间和精力物有所值。
2023-06-29 15:25
查看详情
参加学术会议的两种重要途径!收藏
参加学术会议对每一位研究生来说,都是“研途”中一曲优美的“变奏”。 在参加学术会议的过程中,认真聆听高端学术讲座、在分论坛中与“大咖”和朋辈互动交流、在学科竞赛中进行主题汇报,有利于开拓学术视野、了解研究领域的前沿问题、在智慧的碰撞中增长见识。 那么,如何参加学术会议呢? 目前国际国内的学术会议丰富多样,要精准地找到与自身专业相关的会议则需要我们仔细识别,认真检索。 对于研究生来说,参加学术会议不外乎两种途径。一种是在导师的安排下,与导师一同参加;另一种是主动寻找机会,通过自主投稿,以文参会。 学院或导师安排的学术会议大多数是与我们自己本专业的知识领域相关,积极参与此类会议讲座,不仅可以让我们及时了解当前学界研究的课题方向,从而为自己学术论文的选题以及创作提供灵感。另外通过参与导师安排的学术会议,将有助于我们顺利参与导师的科研项目,取得优秀的科研成果。 自主投稿需要及时获取会议信息,为撰写稿件留出充足的时间。会议信息的获取渠道有多种,网站如易智学术,众科自然MeetConf觅会议,超多国际学术会议可供选择。 总之,不管是通过哪种途径参加会议,都是一次能够品尝到美味“学术大餐”的机会,这对于提升学术素养是极具促进作用的。
2023-06-28 14:41
查看详情
参加学术会议需要注意些什么?
参加学术会议,需要注意的事其实有很多,一方面这是自己接触行业前沿知识的机会,另一方面也是扩大自己交际圈的机会。 在会议中应该注意: 1. 提前安排行程 学术会议一般会提前很久进行通知,不同时间报名价钱也不一样,因此需要提前进行会议行程的安排,包括会议的预约,缴费,房间交通的安排等,否则有些不接受提前缴费的会议可能也不给退费,导致财产损失。另外就是交通与住宿,交通也需要进行提前定,尤其是在假期前后,交通更是一票难求。至于住宿,大部分会议会安排酒店,虽然报名费不含住宿费,但是这样约下来会比较便宜,而且安排的位置一般比较近,这样久可以有足够的休息时间,所以住宿还是优先按主办方的建议来比较好。 2. 提前进行会议重点的标记 一般的学术会议为一天到两天,并且还会安排有不同的分会场,因此出发前就应该指导自己要着重去听哪些专家的报告,做好会议的记录,有时间的话可以提前看看专家在此方面的相关论文,作为知识铺垫。因为会议时间有限,大部分专家讲的都不会特别透彻,多为介绍以及展示性质的,大会只能给一些思路,真正要学干货还得是论文以及自己的一些方法。 3. 了解参会的团队 其实学术也是一个圈,每个会议都会有自己所在圈内的“顶流团队”出现的。记得之前在一门课上,一位老师问出了”某某论文作者的导师是谁“这样的问题,当时我并不明白,但是两三年过去了,慢慢开始知道,其实这些也就像小说里的师门顶梁柱,一个门派的繁荣,很有可能就是这个顶梁柱足够强,相应的其门派下的各个“小兵”做的只不过是顶梁柱的树荫之下而已,所以有很多看似不相关的人,实则出自同一团队,做的东西也比较相近。因此,如果了解透国内自己专业的顶尖的几个团队,那对于这个专业的方向把握的其实是比较到位的。 4. 准备好记录工具 会议上的很多报告除了能给我们知识上的启发之外,许多报告专家进行汇报的逻辑也是十分值得我们学习的。因此,遇到好的专家报告最好进行记录。当然也可以像我一样,全程记录。但是手机拍照时难以组织文件,因此可以用一些额外的手段,如夸克扫描等进行记录,具体的使用办法后面会进行介绍。另外,需要准备好充电宝等,或者拿上更加耐用的,如平板进行记录。 5. 扩充自己的圈 其实大佬们有自己的圈,普通人又何尝不是,如果以后希望在学术道路上进一步深耕,“圈子”是少不了的,那么学术会议则是进行扩充圈子的一个很好的场合。参加会议的主要可以分为七类,第一类:院士大佬;第二类:一流团队BOSS,第三类:汇报嘉宾;第四类:各个团队的骨干;第五类:参会老师;第六类:主要团队参会学生;第七类:普通学生。可以在自己类别上下两三个层级进行扩充自己的人脉关系,比如普通的学生可以通过参会的老师了解到其所在团队的现状,可以通过主要团队的参会学生进行给更上一级的老师的搭桥,未来申请博士或者申请项目可能都可以有这个圈子在。 另外就是做好当地的攻略,开会时间虽然有限,但是还是可以有一定的时间进行当地特色的体验的,毕竟读万卷书和行万里路一样重要。
2023-06-27 16:53
查看详情
干货 | 学术会议海报怎么制作?
海报是在学术性会议中用于交流研究的大篇幅文档,包括简洁的题目,所有的文字都要简明扼要,是别人可以在10分钟内阅读完。海报通常比演讲更具说服力。虽然在15分钟内可以介绍完海报的内容,但是在展示海报时,可以与观众交流,更好的沟通。那么,学术海报要怎么做才更有吸引力呢? (一)准备工作 软件工具:最常用的PowerPoint即可(方便文字处理,并可以转为其他模式) 模板下载:小木虫、Lucidpress等 尺寸要求:根据会议要求,一般为120×90cm或90×120cm 组织和准备展示信息:文字信息(尽量简洁)、图片及表格 (二)展示内容 信息分为以下主要模块: 1)主题目(Title) 2)简介(Introduction) 3)提出问题(Problem) 4)目的(Objective)和假设(Hypothesis) 5)材料和方法(Material and Method) 6)结果(Result) 7)讨论(Discussion) 8)结论(Conclusion) 9)推论(Implication) (三)海报布局 1.突出主题 用>20%的面积表现主题、小标题加粗;用图要多、图片精美(>40%)。 2.尽量避免以下情况 1)多层叠合时使用过于相近的颜色,使得文字内容不突出 2)一张海报中使用超过三种颜色,配色太过鲜艳 3)使用颜色比较深的水印或者不够清晰的水印 3.排版注意事项 1)块间和行间留出足够的空白,便于跟读,使读者注意力集中在关键处 2)块间和行间注意排列整齐和有序,注意细节上的美化 3)版面分栏:纵向版面建议分为2栏;横向版面建议分为3栏 4)图、表、小标题、文字内容排列在栏内;海报边缘页边距不小于版面分栏距离即可 4.文字内容注意事项 1)从左到右排版,符合阅读习惯 2)语言描述清晰简洁(假设读者不熟悉海报研究方向) 3)浅色背景上的深色字体最容易辨认 4)建议字体大小:主标题>小标题>正文 5.使用表、图、照片提高直观效果 1)图片使用量>40%面积 2)彩色图片(jpg或.emf),图片质量:200-300dpi、亮度、清晰度,避免拉扯失真 3)图/表的内容与文字内容对应:编号和命名 6.有效使用背景图片及颜色 1)学术性海报通常选用无背景或纯色背景 2)标题和题框颜色可以用渐变色打破单调 3)题框和图表的颜色需要和背景色相适宜 4)可借鉴PPT推荐的配色方案 (四)附加提示 1)海报的空间有限,因此务必避免塞入不必要的信息。用一点留白来避免把读者吓跑。 2)尽可能使用图形。例如,包含图形摘要可能是总结研究的好方法。 3)应保证标题在2–3米外能看清楚,主体内容在1米外能轻松观看。 4)比在论文中更频繁地使用多种不同字体。通过变换字体将标题与语句,甚至单个单词之间加以区别,这样可以极大地提高可读性。 5)使用下划线、粗体、斜体、颜色等方法区分关键词和重要的从句。这有助于读者快速阅读整句内容,而不必费力地阅读每一个单词。
2023-06-20 16:03
查看详情
【研学助力】关于学术会议的小知识点,请查收~
学术会议是每位研究生生涯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研究生来说,每次参加学术会议都是研途中的一次灵感来源。在学术会议当中,专心聆听行业前沿的学术讲座,接受行业前端知识的洗礼,在分会场中积极与其他参会的前辈们互动交流,在研究生论坛中进行主题汇报,可以达到开阔学术视野,了解研究领域行业前沿动态的目的。 1.学术会议的两种基本类型 目前国内的学术会议一般有两种基本类型:一类是学科竞赛,其举行形式一般为研究生论坛;另一类是以著名学者为主、并设分论坛的学术会议,大多举办形式为学术研讨会。 研究生论坛的参加对象主要以在读硕士研究生以及博士研究生为主;而学术研讨会主要是以专家为主,研究生参加的目的主要是学习,充当“配角”。学科竞赛(研究生论坛)是为了激发研究生的学习热情,提高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为研究生们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研究氛围,从而吸引更多的研究生参与到科技文化活动中,开阔科研视野,促进共同探讨意识。在这类论坛中往往会设置奖项激励参会人员。 研讨型会议是一种以促进科学发展、学术交流、课题研究等学术性话题为主题的会议。一般都具有国际性、权威性、高知识性、高互动性等特点,由于学术会议是一种交流的,互动的会议,因此参会者往往都会将自己的研究成果以学术展板的形式展示出来,使得互动交流更加直观、效果更好。 2.参加学术会议的流程 学术会议几乎是每个研究生都会参加的,也是研究生拓宽研究视野,结识同道中人的重要途径之一,因此,我们必须了解学术会议的参加流程。 第一步,认真阅读学术会议通知。了解本次会议的主题、时间、地点以及需要提交的各项材料和时间节点。 第二步,按照通知提交材料。提交的材料中最重要的是“参会回执”这是主办方统计参会人数的重要依据,也是参会者参会的前提,另外,根据会议主题的不同还可能要求参会者提供学术研究成果。 第三步,按时到指定地点报到。报到时要携带身份证等相关材料,需要办理参会的相关手续。 第四步,按照会议流程参加会议。报到时一般会向参会者提供本次会议的流程以及参会者研究成果集,参会者可以提前了解会议内容。 第五步,与参会人员拍照留影,这是学术会议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 第六步,会议结束后要将会议所发材料和自己带来的东西收好,安全返程。 3.参加学术会议的理由 01.参加学术会议是编辑更新知识,了解动态的最佳时机专业性学术会议是最新科研成果的汇集地。学术会议上学术报告的内容还未在期刊上发表,是科技工作者最新的思想和最新的创造。有些研究工作虽然没有得出完整的结论,但对活跃人们的学术思想,扩大人们的视野有启发与参考价值。 02.一次大型的学术会议,报告的论文数量之多,内容之丰富,是其它任何形式都无法比拟的。因此,参加学术会议是编辑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最多、最新知识信息的最佳时机。 03.参加学术会议,可以听到很多过去没有想到过的问题,打开思路;到外地开会,可以到很多过去一直神往而无法去的地方看看,增长阅历,参加学术会议了一开拓眼界,积累了不少新的学识。 以上就是相关知识分享了,如果需要了解更多的相关内容,可以进入易智学术网站内搜索关键词或联系站内小编。
2023-06-14 16:40
查看详情
怎么判断是EI会议还是EI期刊呢?
对于初入学术界的朋友们来说,EI会议和EI期刊听起来好像是一回事,但事实并非如此。那么怎么判断是EI会议还是EI期刊呢?下面我就来给大家介绍介绍这两个之间的区别。 在了解二者的区别之前,我们要先搞清楚这是个什么东西。EI会议也叫EI(CA),CA即Conference Article,它的上下跨度比较大,有含金量很高的文章,也有一些水分较重的文章;而EI期刊则是《工程索引》的简称,即供查阅工程技术领域文献的综合性情报检索刊物,是美国工程信息公司出版的著名工程技术综合性检索文具。二者的区别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文章的投稿对象、决定是否录用的对象不同。EI会议一定是针对EI学术会议投稿,并且由EI学术会议的会务组决定是否录用,但EI期刊是针对EI学术期刊投稿,由期刊的编辑部决定是否录用而不是审稿专家,审稿专家只是审稿并返回意见,但真正决定录用的还是得看期刊编辑。 第二,文章的评审时间不同。EI会议审稿周期都比较短,在2周左右,快的1周甚至几天内就完成审稿,但是EI期刊的审稿速度就会慢一些,国内中文核心期刊审稿时长一般是2个月,普通期刊最快也得1-3周左右。 第三,编号不同。EI会议主要就是会议论文,可以说是会议论文集,是以一本书的形式集合出版论文,有出版社和ISBN号,但普通的论文集认可比较低,只有级别较高的学术会议论文集的认可度才会高一些。EI期刊的公开发行的,所有会有正规的国际期刊编号(ISSN)。 第四,检索方式不同。EI收录包括被EI核心收录、非核心收录、会议论文三种类型。从2009年开始就都是核心检索了,没有核心检索和非核心检索之分。但仍然会分为期刊检索和会议检索。在职称评审和校科技部每年奖励中,认可比较多的是被EI核心收录的文章。 第五,价值不同。EI期刊的价值会比EI会议的高,一些国外知名科研机构不承认EI会议,而在国内二者都是比较受认可的。 以上就是EI会议和EI期刊的几个区别,各位作者在发表论文时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来进行选择,避免耽误自己的评职、评优。
2023-06-02 14:36
查看详情
会议论文如何选题?选题的来源以及原则
选题对于论文价值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不仅可以确定整体研究方向,而且好的选题可以得到读者青睐。但很多人在论文写作的第一步选题阶段就已经感觉到毫无头绪、无从下手。那么,如何选题?选题的来源以及原则有哪些? 1、选题的来源 从文献中找:当我们在阅读文献时会发现前人研究的不足、待改进之处等,从而找到选题的切入点。因此,建议集中在某个领域,阅读30-50篇文献。最后集中在每篇文献的结尾部分,作者会提出来未来的研究方向。 从导师的研究课题中找:比如导师研究PM2.5这个大的课题,可以从中选择一些子课题进行研究,例如PM2.5的周期性研究、空间关联关系研究或者空间传输关系研究。 从现实问题中找:针对社会上出现的新趋势、新现象展开研究,比如电子商务、大数据、双碳等。再就是矛盾、焦点、难点问题,比如路线越多、越拥堵的交通悖论。 2、选题的原则 多阅读文献:多阅读高水平、高质量期刊上的综述文章,这样可以快速了解一个领域内的研究进展及不足,再重点阅读相关的研究论文。除了中文核心期刊,建议多阅读英文SCI期刊上的文章,结合中国的国情,选出有趣有料的题目。 目的性及科学性:选题要有目的性及科学性。选题时需要有明确的研究目标,要考虑选题是否有科学价值,论点材料是否经得起实践考验,同时要考虑收集、整理材料的方式是否科学合理。 可行性及价值性:选题要有可行性及价值性。实验方案要切实可行,研究问题及结果要能够应用到科学研究和社会实践中,从而带来社会和经济效益。 创新性:选题要有创新性。原创性和创新性是论文的生命。好论文=好数据+好方法;顶级论文=好故事+好数据+好方法。这里的好数据指新的别人没用过的数据;好方法指前沿创新的方法;好故事就是有趣的选题加阐述。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新问题、新方法、新观点,才能最终推动科学技术的进步。
2023-05-23 16:15
查看详情
学术会议分类之研讨会、论坛、讨论会
不论是会议、研讨会、论坛、工作坊、讨论等都是以学术的发展为目的、体现学术本质特性的会议,由特定学术专业领域的有关专家、学者及科技人员参加并提交学术论文,以面对面的互动沟通形式共享学术知识,以促进科学发展、学术交流、课题研究等学术性话题为主题。 会议conference 指正式的会议,规模较大,一群有共同话题的人关于一个预先定好的主题进行讨论。 研讨会symposium 既可以作为学术会议单独使用,又可以作为conference中的一个分论坛或分论坛中的专题而使用。例如,IEEE召开的学术会议,symposium不仅可以单独报批,也可以作为conference下设的分论坛单独出论文集。 论坛forum 围绕一个主题,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发言人向听众而非仅向其他发言人发表自己的观点并进行阐述的会议。 工作坊workshop 指由参会人进行密集讨论的带有培训或集中研讨性质的会议,一般为较小型但互动性较高的会议。例如,中国力学学会召开的学术会议中,workshop是作为conference中规模较小的分论坛举办,可单独征收论文。 讨论seminar 与lecture即全程以老师讲课为主相对,seminar则侧重学生组成一组进行讨论,每个人都可以自由发言。
2023-04-26 14:21
查看详情